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序
读这本书的一个契机是经过很多次旅行,发现我在旅途中不自主的会选择拍摄一些关于欧式风格的建筑照片,“洋气”可能很吸引我,诸如:教堂,欧式风情街等等,是我必打卡的地点,在这里我可以驻足,看它的屋檐样式,看一些精心的雕刻,看一些美丽的瞬间,光影的变换。
这次闲下来决心去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而了解他们,前提是了解历史,了解建筑的一些专有名词,这本书真的很好了满足我的需求,通过口语化的表达简要介绍了一些专业的知识,让我这个小白更能发掘美丽的建筑学,同时愿意去在网上探索更多的故事,找了纪录片《地中海的辉煌:罗马帝国的兴衰》深入了解那段历史(这里表白赵林老师的娓娓道来,每一帧都可以成为壁纸的程度美如画)。
这本书时间线主要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思路很清晰,接下来一一展开。
古希腊
古希腊在我印象中是绝对的文明和优美的,典雅至极,神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优秀的人可以和神一样甚至比神更厉害,而黄金比例也绝妙的在这个时期展示的淋漓尽致,而至于美究竟是主观还是客观的,一直都是一个议题,显然这个时期为客观的,几何学美学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个时期大多是长方形的平面,立柱式更多。
而在这个时期就诞生了很多经典的柱式,多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之后还出现柯林斯柱式,可以看到不断的应用该柱式的建筑,无论是当时还是对后世的影响都无与伦比,我更喜欢这个时期的多立克柱式,稳重硬朗,而之后的时期中更多排列时,他也是作为底层的柱式出现的,更是顶梁柱般的存在。
当古希腊建筑,由于时代的久远,在如今更多只剩下了框架,更多美丽的内在内容,随着炮火地震战争等灰飞烟灭,着实很可惜,很想看到它的原貌,复原图借助科技手段为我们打开了新大门。
赵林老师在旁白中说过:希腊人既仰望星空,同时双脚也牢牢扎根于坚实的大地;他们既追求“阳春白雪”,也不会完全忽视“下里巴人”。
或许现如今只剩下雅典卫城,就算它破破烂烂,但人类的文明依旧代代相传,它依旧为前人的智慧,路过人间,只不过一瞬间。
古罗马
虽然说古罗马是古希腊的继承者,但二者我认为却完全不同,古希腊是美丽温柔的,古罗马是坚韧不拔的,“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
古罗马的历史也特别的辉煌,从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国时期各个都特别的强大,也都有各自的特点(这里强推这个纪录片《地中海的辉煌:罗马帝国的兴衰》,赵林老师讲的真的好),这里面几个重要人物可能有凯撒大帝,屋大维……各种月份的由来,太多故事了,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回到建筑,技术个人觉的是最大的成就,拱券技术,柱式定型等等,这里出现了很多新的柱式,比如古罗马特有的“塔斯干柱式”和“混合柱式”,另外,古罗马多层建筑也炉火纯青,以拱顶为标志,这时期又出现了很多惊艳的建筑:献给众神的礼物:万神庙,昔日杀戮与荣耀:角斗场……
万神庙,外观可以理解成一个希腊的神庙(其实是大门)插在了一个圆筒(上面是穹顶,下面是支撑穹顶的墙)上。
主入口的大门,由8根科林斯式的柱子撑起三角形的屋顶,门上刻着“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意思是“奥古斯都的女婿、三度执政官马尔库斯·阿格里帕建造”,据说就是原物。内部是一个巨大的集中式空间,向上看是象征着“天”的圆形穹顶,中间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这个圆洞也是整个建筑内部唯一的采光来源。
而这个光源根据月份的不同也会出现照明的变换,很是精彩,这个时期又出现了凹龛(āo kān ,意思是凹陷设计的小阁子),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整个穹顶的重量,而且规则排列的凹龛也形成了优美的韵律,起到了极好的视觉效果。
而且智慧更表现在其制造混凝土的方面,坚固不可摧,比现代人使用的更好。
而关于角斗场,《颂书》里面说“大角斗场矗立,罗马便会存在。大角斗场倒塌,罗马就会灭亡。”刚开始不理解如此残忍的场面如何成为人类的文明?随着阅读的深入,了解到合理地诱导宣泄暴力是社会管理者(尤其是古代)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古罗马会举办各种各样残酷的决斗比赛来为躁动的市民宣泄情绪。在今天的文明社会中,这些手段演化成了各种激烈的体育竞技,如UFC(终极格斗冠军赛)等世界顶级格斗比赛,各类限制级别的恐怖、暴力影视作品和电子游戏。虽然我并不关注这些,但显然存在即合理。
而这个角斗场确实很像很多的体育场,让我想到了主队巴萨的诺坎普球场,确实很像,包括分区。
从外立面上看,分为四层,每层80间拱券,采用古罗马的“叠柱式”,下面三层自下而上依次采用了象征男性的、风格硬朗的多立克柱式,象征女性的、婉转轻柔的爱奥尼柱式,雕刻繁复的科林斯柱式,最上面一层是科林斯的实墙。(这也是我在古希腊中说的我更喜欢多立克的原因)
这本书里还介绍了泡澡文化哈哈哈,纪录片中也有提及,多功能浴场真的很普遍。
“条条大路通罗马”,忠诚热血力量我认为是罗马的代言词,血气方刚,震惊于罗马的辉煌的历史,广大的历史版图,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英雄的故事在民间传送,已经略显陈旧的门面上,依稀可以见到当年罗马民众迎接凯旋的热闹场面和当时雄伟的企图心。
中世纪
随着帝国一分为二,文化也逐渐变成了两面,东罗马(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西罗马(欧洲地区)日耳曼人占领(基督教)。
西欧天主教选择了古罗马后期出现的一种名叫“巴西利卡”的建筑形式并逐渐完善,最终发展成了直冲云端的哥特式大教堂,比如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最初只是听说过,还在浪姐看过哥特风歌曲hh,个人最喜欢这种风格,高耸入云尖锐是它的特点,那个时期的人解决了很多前期问题,发明了飞券,双圆心尖券,飞扶壁,还有美丽的玻璃窗,是一种美丽的飞天感,更有人们希望摆脱苦海的心愿。
而东欧选择了古罗马的穹顶形式发展了下去,也受到了小亚细亚和东方风格的影响,最终发展成了以集中式穹顶大空间为代表的东正教教堂,如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方的人们发明了穹顶,帆拱,以及与西方对应的希腊十字,东正教的教堂把穹顶造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穹顶成了整个教堂的精神中心和视觉中心,也开创了“集中式”建筑。
双方的智慧互相竞争又独自美丽,物理学数学的精髓又一次运用的淋漓尽致,而穹顶下的伊甸园:圣索菲亚大教堂,意大利的明珠:比萨主教堂也可以作为后世欣赏的典例,更是力的运用抵消的教科书般的示范。
中世纪很多人以黑色而代言,无论是政治,可能过于分裂了,“十字军东征”,雪上加霜的还有黑死病,但不可否认建筑上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些建筑,也不断的为后人所应用,我走过的很多地方哥特式建筑层出不穷,穹顶也立于云端,就算是再黑暗的历史,可能作为教训而出现,或许成为一个烙印于每个人心中。
文艺复兴
关于文艺复兴,我最熟悉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而三杰并不只是在一个领域出彩,达·芬奇最引以为自豪的职业其实是工程设计师,画画只是他的副业而已。拉斐尔则不光画画得好,同时也是教皇的御用建筑师;米开朗基罗一辈子就死磕三样东西,首先是雕刻,其次是绘画,然后是建筑。
米开朗基罗真的是个传奇的人物,《大卫》《圣母怜子像》都有听说过,他的建筑伟业也不少。
所谓的文艺复兴就是复兴古罗马古希腊的文明,在建筑领域,打响文艺复兴第一枪的一定要属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的建成。伯鲁乃列斯基作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由他发明了穹顶是矢形的,一种类似“箍”的结构,从下自上,每隔一段距离将穹顶支撑住,最上面则用一个不大的采光亭压住。
而宇宙第一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的建成又是十分的坎坷,过程几经波折,几次转型,封建教会与人文主义的战火频频,矛盾从每个时期的版型都可见一斑。
很喜欢作者的一段话:你可能会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努力感到遗憾、替米工和伯拉孟特感到不值。其实我倒觉得真正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人们通过不懈的斗争,被打败,再站起来的这段奋斗经历。就像爱情,重要的是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而非结果。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认识自己,完成了自我觉醒。这也是所谓的“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痛苦”吧。
还有眼花缭乱的巴洛克建筑,自由随性,标新立异,有一种快乐洒脱的感觉,奢华感也铺面而来,美在这里似乎是主观的,动感,独特的美感,而泰戈尔把巴洛克建筑描述成:“悬挂在时间脸颊上的异地孤独的泪”。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追随着古人的智慧,与神权做着对抗,真正有理想的人活在理想中,正是年轻和热情的生命力量,强烈和真挚的感情,证明了人类的天性原本就是非常积极和活跃的,另外如果说中世纪只是物质幸福,文艺复兴时期更多的是精神的富足感。
神明溺水,玫瑰凋零,他在教堂里拉着风琴,浪漫又致命。
终
文学是艺术,绘画是艺术,电影是艺术,建筑——是最深沉的艺术。
每当走进建筑,随风来的那声声低语,或许就是每一段灿烂辉煌的文明,建筑承载的是文明,是历史,是前人的智慧,有着风雨的洗礼,有着岁月的沧桑,以及永不停歇的人类向前的脚步。
📎 书籍介绍
- Author:Chailyn
- URL:https://own.chailyncui.blog/article/buildingisinteresting
- Copyright: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adopt BY-NC-SA agreement.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Relate Posts